1.一种可循环铸造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循环输送线(1),第一循环输送线(1)上设有若干第一托盘(2),每个第一托盘(2)上均设有型腔朝下的上模(3),第一循环输送线(1)离第二循环输送线(5)最近处具有供第一托盘(2)停留的第一工位(4);
包括第二循环输送线(5),第二循环输送线(5)上设有若干第二托盘(6),每个第二托盘(6)上均托有型腔朝上的下模(7),第二循环输送线(5)离第一循环输送线(1)最近处具有供第二托盘(6)停留的第二工位(8);
包括第一油缸(9)和第二油缸(10),第一工位(4)和第二工位(8)位于第一油缸(9)与第二油缸(10)之间,第一油缸(9)用于将第二托盘(6)上的下模(7)推至第一托盘(2)上,第二油缸(10)用于将第一托盘(2)上的下模(7)推回第二托盘(6);
第一托盘(2)上设有至少两根竖直的导柱(11),导柱(11)贯穿上模(3),导柱(11)上套有模具弹簧(12),模具弹簧(12)的顶端与导柱(11)固定连接,模具弹簧(12)的底端与上模(3)固定连接;
还包括用于定位下模(7)的定位结构,定位后的下模(7)位于上模(3)的正下方;
第一工位(4)的正上方设有可竖直升降的顶针板(13),顶针板(13)的下表面设有若干竖直的顶针(14),上模(3)具有供顶针(14)插入的针孔(15),针孔(15)通至上模(3)的型腔;
还包括用于拉上模(3)竖直移动的提升机构,上模(3)与下模(7)合模时模具弹簧(12)处于拉伸状态且处于弹性形变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循环铸造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托盘(6)上设有四根竖直的限位柱(16),下模(7)被第一油缸(9)推动时,下模(7)的相对两个平行侧面分别受两根限位柱(16)的限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循环铸造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托盘(6)上设有指向同一点的四条直线滑槽(17),每条直线滑槽(17)内具有一根限位柱(16),限位柱(16)上连接有锁定结构,锁定结构用于使限位柱(16)沿直线滑槽(17)长度方向移动后固定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循环铸造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托盘(2)上也设有四条直线滑槽(17)用于移动导柱(11),导柱(11)上也连接锁定结构用于固定导柱(11)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循环铸造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结构包括螺母(18),螺母(18)螺接于限位柱(16)上,直线滑槽(17)为T型槽,限位柱(16)底部呈倒T型,第二托盘(6)上表面沿直线滑槽(17)的长度方向设有螺母容纳槽(19)。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循环铸造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柱(11)上套设有轴承(20),轴承(20)的内圈与导柱(11)同轴固定连接,轴承(20)的外圈能够与下模(7)侧面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循环铸造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于下模(7)的相对两侧面上的凸块(21),凸块(21)上设有锥面(22),第一油缸(9)和第二油缸(10)的活塞杆上均设有与锥面(22)插接配合的锥块(23),第一油缸(9)的活塞杆轴线与第二油缸(10)的活塞杆轴线平行或共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循环铸造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还包括第一挡板(24)和第二挡板(25),第一挡板(24)位于第一托盘(2)上,第二挡板(25)位于第二托盘(6)上,位于上模(3)正下方的下模(7)朝向第二油缸(10)的侧面与第一挡板(24)无缝相贴,位于第二托盘(6)上初始位置的下模(7)朝向第一油缸(9)的侧面与第二挡板(25)无缝相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循环铸造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机构包括位于上模(3)正上方的电磁铁(26),电磁铁(26)通电时用于吸起上模(3),电磁铁(26)断电时用于释放上模(3)。
1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循环铸造生产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Step1.第一循环输送线(1)输送一个第一托盘(2)至第一工位(4),第二循环输送线(5)输送一个第二托盘(6)至第二工位(8);
Step2.电磁铁(26)通电向上吸上模(3);
Step3.第一油缸(9)的活塞杆和第二油缸(10)的活塞杆均将锥块(23)与锥面(22)插接配合;
Step4.第一油缸(9)的活塞杆前进,第二油缸(10)的活塞杆后退,使下模(7)移动至上模(3)的正下方;
Step5.电磁铁(26)断电释放上模(3);
Step6.顶针板(13)下行使顶针(14)插入上模(3)的针孔(15),顶针(14)末端面位于针孔(15)与型腔的通口处;
Step7.浇铸;
Step8.产品成型后顶针板(13)上行与产品分离;
Step9.电磁铁(26)通电向上吸上模(3);
Step10.第二油缸(10)的活塞杆前进,第一油缸(9)的活塞杆后退,使下模(7)回到第二托盘(6)上初始位置,而后第一油缸(9)的活塞杆和第二油缸(10)的活塞杆均复位;
Step11.顶针板(13)下行,顶针(14)将上模(3)型腔内的产品顶出;
Step12.电磁铁(26)释放上模(3),顶针板(13)复位;
Step13.第一循环输送线(1)启动送走第一工位(4)上的第一托盘(2),第二循环输送线(5)启动送走第二工位(8)上的第二托盘(6);
Step14.依次进行Step1~Ste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