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被动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舱盖后滑机构,所述机舱盖后滑机构包括设置在汽车的机舱盖(2)对应于顺车身行进方向的两侧并且固定连接于所述机舱盖(2)内表面上的两个滑轨(1),各所述滑轨(1)沿顺车身行进方向延伸设置,各所述滑轨(1)靠近车尾的一端设有过盈配合的滑块(8),机舱防火墙顶部连接设有与所述滑块铰接的铰链座(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被动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动安全装置还包括机舱内部靠近防火墙一侧通过促动器(4)驱动的弹出式保护梁机构,所述弹出式保护梁机构包括横向垂直设置在机舱内防火墙前侧的倒U形梁(10),所述倒U形梁(10)顶部两端分别与所述的铰链座(9)底部连接固定;所述倒U形梁(10)两侧的纵梁分别嵌套设有滑筒(11),所述滑筒(11)竖直设置在机舱防火墙前部的两侧,所述滑筒外侧壁与防火墙连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被动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出式保护梁机构的所述促动器(4)垂直向上设置在所述铰链座(9)下方,所述促动器(4)外筒与车身固定;所述铰链座(9)与所述促动器(4)的伸缩端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被动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动安全装置还通过燃爆驱动器驱动的座椅后翻仰机构,以及用于控制所述促动器(4)以及所述燃爆驱动器的高位碰撞控制器(7),所述促动器(4)与所述高位碰撞控制器(7)电性连接;所述座椅后翻仰机构包括独立设置的座椅(6),所述座椅(6)通过后翻控制机构与车身地板连接;还包括设置在座椅(6)靠背及座椅(6)座垫上的安全带(26),所述安全带(26)设有预紧器(27);所述座椅后翻仰机构以及所述预紧器(27)与所述高位碰撞控制器(7)电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被动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后翻仰机构包括固定在汽车地板上的支架座(1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座椅(6)底侧的座椅架,所述支架座(12)前端的两侧铰接设有沿座椅(6)前后方向摆动的前摆臂(14),所述前摆臂(14)远离所述支架座(12)的一端与所述座椅架前端的两侧铰接;所述支架座(12)后端的两侧铰接设有沿座椅(6)前后方向摆动的后摆臂(15),所述后摆臂(15)远离所述支架座(12)的一端与所述座椅架后端的两侧铰接;所述的前摆臂(14)及所述的后摆臂(15)靠近所述支架座(12)一端的前后间距大于靠近所述座椅架一端的前后间距;所述的后摆臂(15)设有用于驱动所述后摆臂(15)向前翻转的燃爆式驱动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被动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爆式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后摆臂(15)靠近所述支架座(12)一端的齿轮(16),所述齿轮(16)与所述后摆臂(15)与所述支架座(12)铰接轴同轴设定;所述支架座(12)对应所述齿轮(16)位置设有前后方向的水平滑槽(17),所述滑槽(17)内设有滑动齿条(18),所述滑动齿条(18)与所述齿轮(16)啮合;所述滑动齿条(18)内设有工作缸(19),所述工作缸(19)朝向所述座椅(6)后方的一端封闭,所述工作缸(19)朝向座椅(6)前方的一端为开放状态,所述工作缸(19)内设有柱塞(20),所述柱塞(20)通过支架与所述支架座(12)固定;所述柱塞(20)与所述工作缸(19)封闭的空间内设有气体发生器(21)及点火器(22),所述点火器(22)与所述高位碰撞控制器(7)电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被动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带包括设置在所述座椅(6)后背内部左右对称的肩带卷绕器(23),座椅(6)靠背肩部位置设有左右对称的开孔,肩带通过所述开孔穿入所述座椅(6)前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座椅(6)座垫两侧靠后位置的髋带,所述髋带通过设置在所述座椅(6)座垫底侧的髋带卷绕器(25)与所述座椅(6)连接,所述肩带远离所述肩带卷绕器(23)的一端与所述髋带远离所述髋带卷绕器(25)的一端分别设有快接锁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被动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紧器(27)包括设置在所述肩带卷绕器(23)以及所述的髋带卷绕器(25)内的预紧器,各个所述的预紧器均与所述的高位碰撞控制器(7)电性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被动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位碰撞控制器(7)还包括固定设置在车身任意位置的加速度传感器(28)、设置在车头前部的碰撞传感器(29)以及设置在汽车的A柱底部的位移传感器(30),所述加速度传感器(28)、所述的碰撞传感器(29)、所述的位移传感器(30)、所述的点火器(22)及所述的预紧器均与所述的高位碰撞控制器(7)电性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