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岔转辙区的钢轨打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现场采集第一基本轨的廓形数据,以及尖轨与第二基本轨贴靠后形成的整合轨道的廓形数据;
利用现场采集的所述廓形数据,根据轮轨接触几何算法计算得出所述第一基本轨及所述整合轨道与车轮的轮轨接触点位置;
根据所述整合轨道上的轮轨接触点的位置,以所述第一基本轨和所述整合轨道之间的轨道中心线为基准,对所述第一基本轨进行打磨,以使所述第一基本轨上的轮轨接触点与所述整合轨道上的轮轨接触点对称分布在所述轨道中心线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岔转辙区的钢轨打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廓形数据包括第一基本轨的高度以及宽度和所述整合轨道的高度以及宽度,以及所述第一基本轨和所述整合轨道之间的轨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道岔转辙区的钢轨打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现场采集的所述廓形数据,根据轮轨接触几何算法计算得出两个轮轨接触点位置的步骤中,具体包含如下步骤:以轨道横截面为平面建立直角坐标系,所述轨道中心线为坐标原点,轨道的高度方向为Y轴,宽度方向为X轴;
将所述第一基本轨和所述整合轨道的廓形数据标注在所述直角坐标系中;
将车轮的外形函数标注在直角坐标系中,获得轮轨接触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道岔转辙区的钢轨打磨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基本轨上的轮轨接触点相对的Y点的绝对值和X点的绝对值,与整合轨道上的相对应的轮轨接触点的相对的Y点的绝对值和X点的绝对值相比,得出高度差和宽度差,以确定第一基本轨的打磨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道岔转辙区的钢轨打磨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第一基本轨上距离所述坐标原点最近的轨道接触点的X点的绝对值小于整合轨道上距离所述坐标原点最近的轨道接触点的X点的绝对值时,打磨第一基本轨内侧,以使所述第一基本轨上的轨道接触点与所述整合轨道上的轨道接触点对称分布在所述轨道中心线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道岔转辙区的钢轨打磨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第一基本轨上距离所述坐标原点最远的轨道接触点的X点的绝对值大于整合轨道上距离所述坐标原点最远的轨道接触点的X点的绝对值时,打磨第一基本轨的外侧,以使所述第一基本轨上的轨道接触点与所述整合轨道上的轨道接触点对称分布在所述轨道中心线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道岔转辙区的钢轨打磨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基本轨的轨道接触点的Y点的绝对值大于所述整合轨道上相对应的轨道接触点的Y点的绝对值,打磨第一基本轨的轨顶面,以使所述第一基本轨上的轮轨接触点与所述整合轨道上的轨道接触点对称分布在所述轨道中心线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道岔转辙区的钢轨打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车轮的廓形数据标注在直角坐标系中,获得轮轨接触点的位置的步骤之后,还包括根据轮轨接触点的位置,建立打磨前的接触点曲线模型。
9.根据权利要求4-8任一项所述的道岔转辙区的钢轨打磨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基本轨上的轮轨接触点相对的Y点的绝对值和X点的绝对值,与整合轨道上的相对应的轮轨接触点的相对的Y点的绝对值和X点的绝对值相比,得出高度差和宽度差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根据高度差和宽度差得出侧滚角;
根据侧滚角从新确定左右车轮的外形函数;
多次计算所述第一基本轨上的轮轨接触点与所述整合轨道上的相对应的轨道接触点之间的高度差和宽度差,并求得侧滚角,以重新确定左右车轮的外形函数;
将多次计算出的侧滚角相加即为待调整的侧滚角。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道岔转辙区的钢轨打磨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第一基本轨上所述待调整的侧滚角,建立打磨后的接触点曲线模型;
所述打磨后的接触点曲线模型与打磨前的接触点曲线模型对比,以确定具体打磨位置以及打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