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改良的铜管拉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放料装置、导向装置、拉伸动力装置和切割装置;所述放料装置包括支撑部分、缓冲弧形管,所述支撑部分包括托板和罩体,所述罩体为底部开口的圆柱形筒,罩体的顶面上开设有放料口;缓冲弧形管为弯成渐变圆弧形的管件,缓冲弧形管的进料口朝下并位于支撑部分的上方,缓冲弧形管的出料口水平朝向导向装置,所述进料口和出料口不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缓冲弧形管渐变圆弧的最小直径大于铜管盘圈的最大直径;所述导向装置包括导向管、水平导向轮组和竖直导向轮组,所述导向管水平放置且导向管的前端管口与所述缓冲弧形管的出料口对向设置,所述导向管的后端管口后侧依次设置水平导向轮组和竖直导向轮组;所述拉伸动力装置包括直线滑轨和夹持件,直线滑轨位于竖直导向轮组远离导向管的一侧,所述直线滑轨的长度方向与导向管轴向平行,直线滑轨上滑动设置有滑动座,滑动座上设置有用于夹持铜管的自动夹紧夹持件,滑动座通过线性电机驱动其沿着直线滑轨移动;所述直线滑轨远离竖直导向轮组的一侧设有切割装置;所述放料口直径、缓冲弧形管内径、导向管内径均大于铜管外径;所述导向装置、拉伸动力装置和切割装置均设置在基座上;所述缓冲弧形管的出料口与导向管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米;
所述放料装置还包括内径大于铜管直径的软管,软管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在罩体上靠近放料口处;
所述缓冲弧形管通过支撑装置进行固定,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多个支撑脚,支撑脚上设置第一横梁,第一横梁顶部竖直固定若干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顶端连接第二横梁,第二横梁顶部分隔固定若干L形的支撑臂,L形的支撑臂至少包括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第三支撑臂、第四支撑臂和第五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第三支撑臂、第四支撑臂和第五支撑臂的各水平末端均用于通过第二连接件对缓冲弧形管的不同部位逐次固定,且使得缓冲弧形管管身从放料口处至出料口处与第一横梁所在的竖直平面间的垂直距离逐渐减小,直至贴合固定在第一横梁上;
所述第二支撑臂、第三支撑臂、第四支撑臂的各水平末端通过一弧形板过渡连接,弧形板弯曲的弧度与缓冲弧形管对应位置的弧度一致;
所述支撑装置上固定有多组缓冲弧形管,后一组缓冲弧形管的前段与前一组的弧形板、前一组的缓冲弧形管均交叉固定连接,多组缓冲弧形管的出料口分别水平朝向对应的导向装置,所述导向装置、拉伸动力装置和切割装置的数量与缓冲弧形管的数量一致,并进行配套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良的铜管拉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系统和蜂鸣器,所述控制系统与蜂鸣器、自动夹紧夹持件、线性电机、切割装置均控制连接;所述软管靠近罩体的管口处通过安装套固定有对射光传感器,对射光传感器包括一光束投射器及一光束接收器,光束投射器和光束接收器的光辐射范围均覆盖软管的整个管口;所述对射光传感器通过电路与控制系统电性连接,当对射光传感器感应到软管管口处没有铜管通过时,控制系统控制线性电机驱动和切割装置停止工作,控制蜂鸣工作提醒操作人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良的铜管拉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弧形管的进料口、缓冲弧形管的出料口、导向管的前端管口、导向管的后端管口处均包设有软包套。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改良的铜管拉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装置包括电动推杆、转动电机、移动滑轨和砂轮,所述移动滑轨垂直于直线滑轨,所述转动电机通过滑动安装块滑动安装在移动滑轨上,所述电动推杆连接滑动安装块,驱动滑动安装块和转动电机靠近和远离直线滑轨,所述砂轮通过固定件固定在转动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电动推杆、转动电机均通过电路与控制系统电性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