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热对流过程的交叉流态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换热设备包括外壳(1)、若干组换热板(2)、至少两组固定机构(3),至少两组所述固定机构(3)设置在外壳(1)内,若干组所述换热板(2)设置在固定机构(3)上,至少两组所述固定机构(3)使若干组换热板(2)固定在外壳(1)内;
若干组所述换热板(2)内部均设置有热流管(2‑1)、冷流管(2‑2),若干组所述冷流管(2‑2)上设置有若干组分流管(2‑3),若干组所述分流管(2‑3)均贯穿热流管(2‑1);至少两组所述固定机构(3)均包括上固定板(3‑1)、下固定板(3‑2)、动力板(3‑3),所述动力板(3‑
3)上端与上固定板(3‑1)固定,动力板(3‑3)下端与下固定板(3‑2 )固定;
若干组所述换热板(2)中还设置有传热组件,若干组所述传热组件均包括蒸发舱(2‑
5)、传热舱(2‑6)、传输管(2‑7),所述蒸发舱(2‑5)设置在换热板(2)内部的右下方,所述传热舱(2‑6)设置在换热板(2)内部的左上方,所述传热舱(2‑6)一端与蒸发舱(2‑5)管道连接,所述传输管(2‑7)一端与传热舱(2‑6)另一端管道连接,传输管(2‑7)另一端与蒸发舱(2‑5)管道连接,所述蒸发舱(2‑5)中设置有沸点低的溶液,所述传输管(2‑7)位于换热板(2)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热对流过程的交叉流态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若干组所述热流管(2‑1)及若干组所述冷流管(2‑2)均为S型管道,所述热流管(2‑1)与所述冷流管(2‑2)之间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热流管(2‑1)上设置有若干组阻流环(2‑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热对流过程的交叉流态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管(2‑7)靠近传热舱(2‑6)的一端设置有冷凝管(2‑8),所述冷凝管(2‑8)贯穿冷流管(2‑2)并位于冷流管(2‑2)内部,所述冷凝管(2‑8)以及若干组所述分流管(2‑3)均呈枝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热对流过程的交叉流态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至少两组所述上固定板(3‑1)、至少两组所述下固定板(3‑2)及至少两组所述动力板(3‑3)均为中空结构,至少两组所述上固定板(3‑1)的内部及至少两组所述下固定板(3‑2)的内部均设置有传动轴(3‑4),上固定板(3‑1)左端的下端面及下固定板(3‑2)左端的上端面均设置有限位板(3‑5),所述传动轴(3‑4)上均设置有固定块(3‑6),传动轴(3‑4)的右端均设置有涡轮(3‑
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热对流过程的交叉流态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至少两组所述动力板(3‑3)内均设置有主动轴(3‑8),所述主动轴(3‑8)的两端均设置有蜗杆(3‑9),主动轴(3‑8)上设置有动力块(3‑10),主动轴(3‑8)上端与上固定板(3‑1)转动连接,主动轴(3‑8)下端与下固定板(3‑2)转动连接,位于主动轴(3‑8)上下两端的所述蜗杆(3‑9)分别与两组所述涡轮(3‑7)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热对流过程的交叉流态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至少两组所述动力板(3‑3)上对应动力块(3‑10)的位置均设置有滑槽,所述动力块(3‑10)的一端位于滑槽中,至少两组所述动力板(3‑3)在滑槽的两侧均设置有若干组定位孔(3‑11),所述动力块(3‑10)上设置有至少两组通孔,所述通孔与定位孔(3‑11)的孔径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热对流过程的交叉流态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管(2‑7)的管径小于用于传热舱(2‑6)与蒸发舱(2‑5)管道连接的管道管径,所述外壳(1)内部设置有隔热层(1‑1),所述隔热层(1‑1)位于至少两组固定机构(3)之间,所述传输管(2‑
7)位于隔热层(1‑1)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热对流过程的交叉流态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若干组所述热流管(2‑1)均由若干组直管及U型管组成,每一组U型管的两端分别与两组直管的出水口及进水口连接,若干组所述阻流环(2‑4)分别设置在若干组所述直管的出水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