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可由长方体展成六棱柱的方舱,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和折叠机构,所述折叠机构包括第一折叠机构和第二折叠机构,所述各折叠机构在框架的两个侧面呈对称布置;
位于所述第一折叠机构和所述第二折叠机构之间的所述框架的第一侧面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上设置有门;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设置的框架的第二侧面设置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折叠机构设置于所述框架的第三侧面,所述第二折叠机构设置在所述框架的第四侧面;
所述框架的上表面设置第三挡板,所述框架的下表面设置第四挡板;
所述第一折叠机构包括内凹板、侧面第一平板、侧面第二平板、位于第一折叠机构顶部的第一三角板以及位于第一折叠机构底部的第二三角板;所述第二折叠机构与所述第一折叠机构结构相同;
所述内凹板的内侧下部内凹,形成一个内凹梯形面,所述内凹板的外侧为平面;所述内凹板与所述侧面第一平板通过滑动铰链体和第二转动连接件进行连接;
所述滑动铰链体包括可动铰链和滑轨,所述滑轨安装在靠近侧面第一平板的所述内凹板的内凹的侧面上;且所述滑轨的方向与所述框架的底面平行,所述可动铰链在滑轨的滑槽内移动;
所述内凹板通过第一转动连接件与所述框架的第一侧面进行连接;所述侧面第一平板通过第二转动连接件转动连接至所述可动铰链的端部;所述侧面第一平板和侧面第二平板之间通过第三转动连接件进行转动连接;所述侧面第二平板与框架的第二侧面之间通过第四转动连接件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三角板与所述框架的第三侧面之间通过第五转动连接件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三角板与所述框架的第三侧面之间通过第六转动连接件进行转动连接;
所述内凹板的下边缘位于所述框架的内部底面之上,所述内凹板的上边缘与所述框架的外部的上平面相平齐,以便对所述内凹板的转动角度形成限位作用;所述侧面第一平板的 上下表面均位于所述框架的内部,以便所述侧面第一平板在折叠过程中能够收回至所述框架的内部;所述侧面第二平板的下边缘高于所述框架的内部底面,所述侧面第二平板上边缘与所述框架外部顶面平齐,对所述侧面第二平板的折叠起角度限位作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由长方体展成六棱柱的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连接件的转动轴线、所述第二转动连接件的转动轴线、所述第三转动连接件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四转动连接件的转动轴线相互平行,所述第五转动连接件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六转动连接件的转动轴线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转动连接件的轴线与所述第五转动连接件的轴线相互垂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由长方体展成六棱柱的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第一平板与所述侧面第二平板的高度相等,且侧面第一平板的宽度小于侧面第二平板的宽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由长方体展成六棱柱的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的数量为两条,所述可动铰链的数量为两根,以及所述第二转动连接件的数量为两个。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由长方体展成六棱柱的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转动连接件的数量为两个。
6.如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所述的可由长方体展成六棱柱的方舱,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方舱运输到工作地点时,需要从长方体状态展开成六棱柱状态,先展开第一折叠机构,其次展开第二折叠机构或先展开第二折叠机构再展开第一折叠机构或同时展开第一折叠机构和第二折叠机构均可,其具体步骤如下:S1:将与所述侧面第二平板重合的所述第二三角板向下翻转90°,使之与所述框架底面平行;
S2:向远离框架方向同时拉动所述侧面第二平板和所述内凹板;
S3:当二者与框架第一边所对应的竖直面成第一预设角度时,向外侧拉动所述侧面第二平板至所述侧面第一平板完全滑出,调整所述侧面第一平板与所述侧面第二平板的角度至二者共面;
S4:将所述第一三角板翻转180°使所述第一三角板与折叠机构上面重合;
S5:完成方舱从运输状态到工作状态的转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由长方体展成六棱柱的方舱,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方舱完成工作后,需要从六棱柱形态转变为长方体形态,先展开第一折叠机构,其次展开第二折叠机构或先展开第二折叠机构再展开第一折叠机构或同时展开第一折叠机构和第二折叠机构均可,其具体步骤如下:S1:将所述第一三角板向上翻折180°使所述第一三角板与所述框架的上表面的外表面重合;
S2:拉动所述侧面第二平板,使所述侧面第二平板向远离框架方向转动第二预设角度;
S3:推动所述侧面第一平板,使与所述侧面第一平板联接的所述可动铰链沿着位于所述内凹板的凹板梯形面上的滑轨滑动;
S4:当侧面第一平板的外表面与内凹板的内凹梯形面的侧面重合时,朝着所述框架的方向同时推动所述侧面第二平板和所述内凹板,使所述侧面第二平板与所述内凹板的外平面合并成一个平面;
S5:当所述侧面第二平板与所述内凹板的外平面重合时,将所述第二三角板向上折起直至与侧面第二平板重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由长方体展成六棱柱的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下平面为带有两侧对称的三角形缺口的平面,所述框架的远离门的一侧第二边所对应的竖直面下部内凹,将该内凹梯形面的外部掏空;将所述内凹板的内凹梯形面外部掏空;所述第二三角板为由两个直角三角形板的其中一条直角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共线拼接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