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船舶码头集装箱装卸系统的装卸方法,其特征为,包括船舶码头集装箱装卸系统,所述船舶码头集装箱装卸系统包括多个成矩阵式分布的储存基坑、设置在地面上的转运机构和集装箱;
储存基坑的端面为矩形结构,在储存基坑中,与其宽度方向相平行的设有两个分隔墙,分隔墙的长度L1小于储存基坑的宽度L2,分隔墙将储存基坑分隔成一个集装箱存储空间和两个调节空间,两个调节空间分布位于集装箱存储空间的两侧;同时,调节空间的底部向下延伸,使调节空间的整体高度大于集装箱存储空间的高度;
调节空间的顶部设有延伸固定腔,延伸固定腔与调节空间相连通,调节空间中可移动的设有提升机构;
提升机构包括提升机构壳体,提升机构壳体与分隔墙相贴合的一侧壁上设有两个第一开口,两个第一开口分开的位于提升机构壳体的两侧,提升机构壳体中设有第一提升组件和第二提升组件;
第一提升组件和第二提升组件均包括提升组件壳体,提升组件壳体与第一开口相对应的一侧壁上设有第一导向通道,提升组件壳体中设有第一气缸,第一气缸的推杆上固定一个第一滑块,第一滑块穿过第一导向通道与提升推板固定连接,第一气缸控制提升推板沿第一导向通道进行上下移动,提升组件壳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固定套环;
提升机构壳体中相互平行的设有两个导向杆,第一提升组件和第二提升组件的固定套环均间隙配合的套设在两个导向杆上,第一提升组件与第二气缸的推杆固定连接,第二气缸水平的固定在提升机构壳体中,第二提升组件与第三气缸的推杆固定连接,第三气缸水平的固定在提升机构壳体中,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分别控制第一提升组件和第二提升组件沿导向杆进行水平移动;
提升机构壳体的顶部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固定拉环,每个第一固定拉环上均与一根钢丝绳的一端固定连接,钢丝绳的另一端经过换向轮后绕设在一个卷扬机上,卷扬机和换向轮均设置在延伸固定腔中,卷扬机控制提升机构在调节空间中进行上下移动;
集装箱相互堆叠的设置在集装箱存储空间中,集装箱的宽度小于储存基坑的宽度,集装箱与分隔墙对应设置的其中两个侧壁的底部分别设有两个第一插接槽,提升推板可自外向内移动至第一插接槽中;集装箱的另外两个侧壁的底部分别设有两个第二插接槽;
转运机构包括滑轨、支承座、水平支撑杆和夹持机构,两个滑轨相互平行的固定在地面上,位于成矩阵式分布的储存基坑的外侧,每个滑轨上可移动的设有一个支承座,两个支承座之间固定一个水平支撑杆,水平支撑杆可沿支承座进行上下移动,夹持机构可移动的设置在水平支撑杆上;
提升机构用于将位于集装箱存储空间中的集装箱抬升出来,夹持机构用于夹持住集装箱并进行转移;
延伸固定腔中设有限位挡板,限位挡板位于调节空间上方;集装箱存储空间位于长边的一侧壁上设有多个定位插条,定位插条可插入式的设置在集装箱的定位插槽中;夹持机构包括夹持固定座,夹持固定座可移动的设置在水平支撑杆上,夹持固定座的下方可移动的设有两个夹持支撑板,夹持支撑板竖直设置、且两个夹持支撑板分别通过第四气缸推动移动,第四气缸推动两个夹持支撑板相向或者反向移动,两个夹持支撑板相对设置的一侧壁上设有夹持板,夹持板可插入集装箱的第二插接槽中;
装卸方法:
当需要取出转移位于储存基坑中的集装箱时:通过卷扬机放下提升机构,此时提升机构位于集装箱的外侧,提升机构中的提升推板移动至相应的集装箱的第一插接槽位置时停止移动,通过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分别控制第一提升组件和第二提升组件沿导向杆进行相向移动,使提升推板插入第一插接槽中;通过卷扬机上升提升机构直至与限位挡板相接触,第一气缸向上推动提升推板,将集装箱移出储存基坑;
控制转运机构,将夹持机构移动至集装箱的对应位置,下降夹持机构至夹持板与第二插接槽对应设置,通过第四气缸通过夹持板插入第二插接槽中,通过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推动将提升推板向外移出第一插接槽中,即可进一步通过转运机构对集装箱进行转移;
当需要存放集装箱时:通过转运机构将集装箱夹持转移至对应储存基坑处,移动提升推板插入第一插接槽中,再通过卷扬机将集装箱向下移动至相应位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