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式(III)所示多取代2-氨基咪唑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为:在非质子极性溶剂中,25~125℃温度条件下,式(I)所示炔丙胺和式(II)所示碳二亚胺在碱性物质的作用下进行环合反应,TLC跟踪监测至反应完全,之后反应液经后处理,得到所述多取代2-氨基咪唑化合物;
所述非质子极性溶剂为甲苯、二甲基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乙腈或四氢呋喃;所述碱性物质为叔丁醇钾、乙醇钠、乙醇钾、甲醇钠、K3PO4、KOH、NaOH、K2CO3、Na2CO3或Cs2CO3;所述式(I)所示炔丙胺与式(II)所示碳二亚胺的投料物质的量之比为1:0.8~1.2;所述式(II)所示碳二亚胺与碱性物质的投料物质的量之比为1:1.0~1.8;
1 2
式(II)或式(III)中,R 、R各自独立为:氢、苯基、对甲基苯基、对甲氧基苯基、对氯苯基、对溴苯基或C4-C10烷基;
式(I)或式(III)中,R3、R4各自独立为:氢或C1-C6烷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式(II)或式(III)中,所述R1、R2各自独立为:苯基、对甲基苯基、对氯苯基、对溴苯基或C4-C6烷基;式(I)或式(III)中,所述R3、R4各自独立为:氢或C1-C4烷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式(II)或式(III)中,所述R1、R2各自独立为:对氯苯基或环己烷基;式(I)或式(III)中,所述R3、R4各自独立为:氢或甲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质子极性溶剂的体积用量以式(II)所示碳二亚胺的物质的量计为4~7mL/mmol。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质子极性溶剂为二甲基亚砜或N,N-二甲基甲酰胺。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碱性物质为甲醇钠、NaOH、KOH或Na2CO3。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式(II)所示碳二亚胺与碱性物质的投料物质的量之比为1:1.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合反应的温度为60~100℃,反应时间为2~6h。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液后处理的方法为:反应完成后,待反应液冷却至室温,搅拌下向反应液中加入15wt%氯化铵水溶液调节pH至7.0~7.2,然后用乙酸乙酯萃取,萃取所得有机层合并后,经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旋转蒸发浓缩得到浓缩物,取浓缩物用体积比10~5:1的石油醚和有机碱混合液作为展开剂进行薄层色谱法分离,得到所述多取代-2-氨基咪唑化合物;所述有机碱为三乙胺、吡啶、N-甲基吗啉或四甲基乙二胺。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为:
将式(I)所示炔丙胺与非质子极性溶剂混合,然后缓慢滴加式(II)所示碳二亚胺,滴完后在25~40℃下搅拌反应1h,再加入碱性物质,升温至70~90℃搅拌反应2~4h,TLC跟踪监测至反应完全,待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在搅拌下向反应液中加入15wt%氯化铵水溶液调节pH至7.0~7.2,然后用乙酸乙酯萃取三次,萃取所得有机层合并后,经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旋转蒸发浓缩得到浓缩物,取浓缩物用体积比10:1的石油醚和三乙胺混合液作为展开剂进行薄层色谱法分离,得到所述多取代-2-氨基咪唑化合物;
所述非质子极性溶剂为二甲基亚砜或N,N-二甲基甲酰胺;所述碱性物质为甲醇钠、NaOH、KOH或Na2CO3;所述式(I)所示炔丙胺与式(II)所示碳二亚胺的投料物质的量之比为1:
0.8~1.2;所述式(II)所示碳二亚胺与碱性物质的投料物质的量之比为1:1.0;所述非质子极性溶剂的体积用量以式(II)所示碳二亚胺的物质的量计为4~7mL/m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