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芸薹根肿菌的接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催芽、催芽期管理、定植、定植后管理、发病调查、抗病性调查以及依据抗病性调查分级标准对各植株进行分级;
其中,所述催芽是用根肿菌悬浮液感染种子,每1‑300粒所述种子添加所述根肿菌悬浮液2‑5mL,25℃恒温条件催芽72‑96h。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芸薹根肿菌的接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催芽的具体操作步骤包括:培养皿中放置双层滤纸,所述滤纸用所述根肿菌悬浮液湿润,然后在所述滤纸上放上所述种子进行催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芸薹根肿菌的接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种子为十字花科种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芸薹根肿菌的接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肿菌悬浮液浓度为6
1×10个根肿菌休眠孢子/mL。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芸薹根肿菌的接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催芽管理包括:每隔
24h向所述滤纸上添加所述根肿菌悬浮液,维持滤纸湿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芸薹根肿菌的接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植包括:用催芽72‑
96h的幼芽定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芸薹根肿菌的接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植后管理包括:定植后保持温度23‑26℃,湿度70%‑90%,光照时间保持每天不低于8h光照,正常给予水分管理。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芸薹根肿菌的接菌方法,其特征在于,定植后4周进行抗病性调查;抗病性调查分4个等级:0级,即抗病免疫;1级,须根有小瘤,主根无肉眼可见瘤;2级,主根略有膨大,须根有瘤、有肉眼可见小瘤或者大瘤;3级,主根明显膨大,须根有明显瘤,严重感病。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接菌方法在筛选抗根肿病育种材料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