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株苋菜红、胭脂红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DAS 3H10,已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分类命名为单克隆细胞株,保藏日期2020年9月27日,保藏编号CGMCC No.20789。
2.苋菜红、胭脂红单克隆抗体,其特征在于:它由权利要求1所述保藏编号为CGMCC No.20789的杂交瘤细胞株DAS 3H10分泌产生。
3.苋菜红、胭脂红半抗原,其特征在于:具体为AMA‑COOH,合成路线如下所示:。
4.权利要求3所述苋菜红、胭脂红半抗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称取化合物14‑氨基‑1‑萘甲酸,加入盐酸,滴加NaNO2至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后继续反应,得到A液;
向化合物2 3‑羟基‑2,7‑萘二磺酸二钠中滴加无水乙醇至3‑羟基‑2,7‑萘二磺酸二钠全部溶解,得到B液;向B液体中缓慢滴加A液,用NaOH调pH呈碱性,立即产生大量絮状沉淀,继续反应一段时间后离心沉淀,干燥后得到化合物3,即为半抗原AMA‑COOH。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苋菜红、胭脂红半抗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为:称取
180‑200 mg化合物1 4‑氨基‑1‑萘甲酸,加入4‑5 mL 1 M的盐酸,滴加NaNO2至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后4℃继续反应20‑30 min,得到A液;向340‑350 mg化合物2 3‑羟基‑2,7‑萘二磺酸二钠滴加无水乙醇至3‑羟基‑2,7‑萘二磺酸二钠全部溶解,得到B液;向B液体中缓慢滴加A液,用NaOH调pH 8‑9,立即产生大量絮状沉淀,继续反应1‑2 h后离心沉淀,干燥后得到红色粉末化合物3,即为半抗原AMA‑COOH。
6.苋菜红、胭脂红完全抗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免疫原和包被原;
所述免疫原制备过程为:称取苋菜红、胭脂红半抗原AMA‑COOH,1‑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用无水N,N‑二甲基甲酰胺溶解,得到A1液,室温搅拌反应;取牛血清蛋白BSA,用硼酸盐缓冲溶液溶解,得到B1液,在室温条件,将A1液加入到B1液中,室温反应,即得偶联物AMA‑COOH‑BSA混合液,通过透析分离完全抗原和未偶联的小分子半抗原,得到偶联物AMA‑COOH‑BSA;
所述包被原制备过程为:称取苋菜红、胭脂红半抗原AMA‑COOH,1‑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用无水N,N‑二甲基甲酰胺溶解,得到A2液,室温搅拌反应;称取鸡卵清白蛋白OVA,溶解于硼酸盐缓冲溶液中,得到B2溶液,在室温条件下,将A2液加入到B2液中,室温反应12h,即得偶联物AMA‑COOH‑OVA混合液,通过透析分离包被原和未偶联的小分子半抗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苋菜红、胭脂红完全抗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免疫原的制备过程为:称取9‑10 mg苋菜红、胭脂红半抗原AMA‑COOH,1‑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10‑15 mg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6‑7 mg,用500‑600 μL无水N,N‑二甲基甲酰胺溶解,得到A1液,室温搅拌反应6‑8 h;取10‑15 mg牛血清蛋白BSA,用2 mL 0.1M硼酸盐缓冲溶液溶解,得到B1液;
在室温条件,将A1液加入到B1液中,室温反应10‑12 h,即得偶联物AMA‑COOH‑BSA混合液,通过透析分离完全抗原和未偶联的小分子半抗原,得到偶联物免疫原AMA‑COOH‑BSA。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苋菜红、胭脂红完全抗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被原的制备过程为:称取3‑4 mg AMA‑COOH半抗原,1‑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3‑4 mg,N‑羟基琥珀酰亚胺2‑3 mg,用500‑600 μL无水N,N‑二甲基甲酰胺溶解,得到A2液,室温搅拌反应6‑8 h;称取10‑15 mg鸡卵清白蛋白OVA,溶解于2 mL 0.1M硼酸盐缓冲溶液中,得到B2溶液;在室温条件下,将A2液加入到B2液中,室温反应10‑12 h,即得偶联物AMA‑COOH‑OVA混合液,通过透析分离包被原和未偶联的小分子半抗原。
9.权利要求2所述苋菜红、胭脂红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其特征是:建立苋菜红、胭脂红含量的免疫检测方法,应用于食品中苋菜红、胭脂红的检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苋菜红、胭脂红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其特征是:所述检测领域为果蔬、冷饮、肉制品和其他含有苋菜红、胭脂红的食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