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海岛区域基于吸附制冷系统驱动的溶液‑空气聚湿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由吸附式制冷机系统(A)、吸附式制冷机驱动的溶液型空气聚湿系统(B)、空气取水及净水系统(C)、热回收及换热系统(D)和太阳能集热系统(F)构成;
吸附式制冷机系统(A)包括1#吸附式制冷机(A‑1)、2#吸附式制冷机(A‑2)、空气聚湿系统蒸发器(A‑3)、空气聚湿系统冷凝器(A‑4)、制冷剂储液器(A‑5)、节流装置(A‑6)、1#制冷剂分配泵(A‑7)和2#制冷剂分配泵(A‑8);吸附式制冷机驱动的溶液型空气聚湿系统(B)包括溶液聚湿器(B‑1)、空气聚湿器(B‑2),1#溶液循环泵(B‑3)、2#溶液循环泵(B‑4)和太阳能加热海水蒸发器(B‑9);空气取水及净水系统(C)由1#吸附式取水器(C‑1)、2#吸附式取水器(C‑2)、取水系统蒸发器(C‑3)、水质净化装置(C‑4)和储水器(C‑5)构成;热回收及换热系统(D)包括1#吸附热回收器(D‑1)、2#吸附热回收器(D‑2)、空气间壁式换热器(D‑3)、空气冷却器(D‑4)和溶液换热器(D‑5);太阳能集热系统(F)由太阳能集热装置(F‑1)、热媒循环泵(F‑
2)、1#热媒循环管线(R1)、2#热媒循环管线(R2)、3#热媒循环管线(R3)、4#热媒循环管线(R4)、5#热媒循环管线(R5)、6#热媒循环管线(R6)、7#热媒循环管线(R7)、8#热媒循环管线(R8)、9#热媒循环管线(R9)、10#热媒循环管线(R10)、11#热媒循环管线(R11)、12#热媒循环管线(R12)、5#电控阀门组(V5)和6#电控阀门组(V6)构成;
1#吸附式制冷机(A‑1)内部设置有吸附剂组成的吸附制冷床、多组制冷剂传质多孔管和热媒盘管;1#吸附式制冷机(A‑1)的顶部设置有热媒盘管的出水口,1#吸附式制冷机(A‑
1)的底部设置有热媒盘管的进水口,1#吸附式制冷机(A‑1)的外侧设置有1#吸附热回收器(D‑1),1#吸附热回收器(D‑1)内部设置有强化换热的翅片组;所述翅片组为薄铝片结构,翅片组与不锈钢罐式容器的罐体连接在一起,1#吸附热回收器(D‑1)的底部设置有供空气流通的进口,1#吸附热回收器(D‑1)的顶部设置有供空气流通的出口;
2#吸附式制冷机(A‑2)内部设置有吸附剂组成的吸附制冷床、多组制冷剂传质多孔管和热媒盘管;2#吸附式制冷机(A‑2)的顶部设置有热媒盘管的出水口,2#吸附式制冷机(A‑
2)的底部设置有热媒盘管的进水口,2#吸附式制冷机(A‑2)的外侧设置有2#吸附热回收器(D‑2),2#吸附热回收器(D‑2)内部设置有强化换热的翅片组;2#吸附热回收器(D‑2)的底部设置有供空气流通的进口,2#吸附热回收器(D‑2)的顶部设置有供空气流通的出口;
1#吸附式制冷机(A‑1)顶部的制冷剂出口与13#制冷剂循环管路(L10‑1)相连接,2#吸附式制冷机(A‑2)顶部的制冷剂出口与14#制冷剂循环管路(L10‑2)相连接,13#制冷剂循环管路(L10‑1)和14#制冷剂循环管路(L10‑2)与12#制冷剂循环管路(L9)通过3#电控阀门组(V3)相接通;12#制冷剂循环管路(L9)的另一端与空气聚湿系统冷凝器(A‑4)的制冷剂盘管进口相连接;空气聚湿系统冷凝器(A‑4)的制冷剂盘管出口通过11#制冷剂循环管路(L8)与节流装置(A‑6)相连接;节流装置(A‑6)的出口通过管线与制冷剂储液器(A‑5)相连接;制冷剂储液器(A‑5)上设置有6#制冷剂循环管路(L3)和9#制冷剂循环管路(L6);
9#制冷剂循环管路(L6)上设置有1#制冷剂分配泵(A‑7),并通过4#电控阀门组(V4)与
10#制冷剂循环管路(L7)相接通;9#制冷剂循环管路(L6)的另一侧连接至空气聚湿系统蒸发器(A‑3)的盘管进口;空气聚湿系统蒸发器(A‑3)的盘管出口与8#制冷剂循环管路(L5)相接通;10#制冷剂循环管路(L7)的另一侧与空气冷却器(D‑4)的制冷剂盘管进口相连接,空气冷却器(D‑4)中的制冷剂盘管出口与7#制冷剂循环管路(L4)相连接;而7#制冷剂循环管路(L4)的另一端和8#制冷剂循环管路(L5)的另一端分别与5#制冷剂循环管路(L2‑2)相连接,5#制冷剂循环管路(L2‑2)的另一侧通过2#电控阀门组(V2)与3#制冷剂循环管路(L2)和
4#制冷剂循环管路(L2‑1)相连接;3#制冷剂循环管路(L2)的另一侧通过1#电控阀门组(V1)与1#制冷剂循环管路(L1‑1)和2#制冷剂循环管路(L1‑2)相连接;1#制冷剂循环管路(L1‑1)的另一侧与1#吸附式制冷机(A‑1)的底部制冷剂进口相连接,2#制冷剂循环管路(L1‑2)的另一侧与2#吸附式制冷机(A‑2)的底部制冷剂进口相连接;
6#制冷剂循环管路(L3)上设置有2#制冷剂分配泵(A‑8),6#制冷剂循环管路(L3)的另一侧与取水系统蒸发器(C‑3)的制冷剂蒸发盘管(C‑3‑1)的进口相连接;取水系统蒸发器(C‑3)的制冷剂蒸发盘管(C‑3‑1)的出口与4#制冷剂循环管路(L2‑1)相连接;
溶液聚湿器(B‑1)内设置有1#溶液喷淋装置(B‑5)和1#湿膜填料层(B‑7),1#溶液喷淋装置(B‑5)设置在溶液聚湿器(B‑1)的顶部,1#溶液喷淋装置(B‑5)由多组喷淋管路及设置在喷淋管路上的雾化喷嘴构成;1#湿膜填料层(B‑7)设置在溶液聚湿器(B‑1)的中部,溶液聚湿器(B‑1)的底部为吸湿剂溶液的储液区;吸湿剂溶液的储液区内填充有吸湿剂溶液;
空气聚湿器(B‑2)内设置有2#溶液喷淋装置(B‑6)和2#湿膜填料层(B‑8),2#溶液喷淋装置(B‑6)设置在空气聚湿器(B‑2)的顶部,2#溶液喷淋装置(B‑6)由多组喷淋管路及设置在喷淋管路上的雾化喷嘴构成;2#湿膜填料层(B‑8)设置在空气聚湿器(B‑2)的中部,空气聚湿器(B‑2)的底部为吸湿剂溶液的储液区;吸湿剂溶液的储液区内填充有吸湿剂溶液;吸湿剂溶液为氯化锂溶液或氯化钙溶液;空气聚湿器(B‑2)的进风侧风口连接有1#风管(S1),
1#风管(S1)的进口与太阳能加热海水蒸发器(B‑9)的湿空气出口连接,1#风管(S1)上设置有1#风机(E‑1);空气聚湿器(B‑2)的进风侧风口上设置有过滤装置及风量调节阀;
溶液聚湿器(B‑1)的储液区通过2#溶液循环管线(Q2)与溶液换热器(D‑5)内的吸湿剂的浓溶液流通盘管相连接,溶液聚湿器(B‑1)的储液区通过3#溶液循环管线(Q3)与溶液换热器(D‑5)内的吸湿剂的稀溶液流通盘管相连接;溶液换热器(D‑5)内的吸湿剂的浓溶液流通盘管和溶液换热器(D‑5)内的吸湿剂的稀溶液流通盘管通过间壁换热;
空气聚湿器(B‑2)的储液区通过1#溶液循环管线(Q1)与溶液换热器(D‑5)内的吸湿剂的浓溶液流通盘管相连接,空气聚湿器(B‑2)的储液区通过4#溶液循环管线(Q4)与溶液换热器(D‑5)内的吸湿剂的稀溶液流通盘管相连接;1#溶液循环管线(Q1)、2#溶液循环管线(Q2)、3#溶液循环管线(Q3)和4#溶液循环管线(Q4)构成吸湿剂溶液的循环管线;
溶液聚湿器(B‑1)的进风口上设置有5#风管(S5),5#风管(S5)与13#风管(S14)连接,
13#风管(S14)的进口与太阳能加热海水蒸发器(B‑9)的湿空气出口连接,13#风管(S14)上设置有14#风管(S15),14#风管(S15)与大气连通,5#风管(S5)上设置有3#风机(E‑3),溶液聚湿器(B‑1)的进风侧风口上设置有过滤装置及风量调节阀;溶液聚湿器(B‑1)的出风口与
6#风管(S6)的进风口连接;
溶液聚湿器(B‑1)的储液区通过7#溶液循环管线(Q7)与空气聚湿系统蒸发器(A‑3)内部的溶液侧进口相连接;空气聚湿系统蒸发器(A‑3)内部的溶液侧出口连接5#溶液循环管线(Q5),5#溶液循环管线(Q5)上设置有1#溶液循环泵(B‑3),5#溶液循环管线(Q5)末端连接
1#溶液喷淋装置(B‑5);
空气聚湿器(B‑2)底部的吸湿剂溶液储液区通过8#溶液循环管线(Q8)与空气聚湿系统冷凝器(A‑4)的溶液侧进口相连接;空气聚湿系统冷凝器(A‑4)的溶液侧出口连接6#溶液循环管线(Q6),6#溶液循环管线(Q6)上设置有2#溶液循环泵(B‑4);6#溶液循环管线(Q6)的末端连接至2#溶液喷淋装置(B‑6);
1#吸附式取水器(C‑1)内上部设置有排气通道,1#吸附式取水器(C‑1)内下部设置有进气通道;1#吸附式取水器(C‑1)内部排气通道和进气通道之间设置吸附床,1#吸附式取水器(C‑1)内部设置有热媒盘管;
2#吸附式取水器(C‑2)内上部设置有排气通道,2#吸附式取水器(C‑2)内下部设置有进气通道;2#吸附式取水器(C‑2)内部排气通道和进气通道之间设置吸附床,2#吸附式取水器(C‑2)内部设置有热媒盘管;
取水系统蒸发器(C‑3)内上部设置有排气通道,取水系统蒸发器(C‑3)内下部设置有进气通道,排气通道和进气通道之间设置有制冷剂蒸发盘管(C‑3‑1),取水系统蒸发器(C‑3)内进气通道下方设置有底部储液区,取水系统蒸发器(C‑3)侧部设置有11#风管(S11);11#风管(S11)的一端与排气通道连通,11#风管(S11)的另一端与取水系统蒸发器(C‑3)下部设置的进气通道连通;取水系统蒸发器(C‑3)的顶部设置有12#风管(S12),12#风管(S12)的进口与排气通道连通,12#风管(S12)的出口分别与13#风管(S9‑1)和14#风管(S10‑1)连接;
11#风管(S11)用于连通取水系统蒸发器(C‑3)内的排气通道和进气通道;
水质净化装置(C‑4)内部设置有依次设置有级配石英砂过滤层(C‑4‑1)、臭氧‑活性炭过滤层(C‑4‑2)、活性炭过滤层(C‑4‑3)、精细石英砂过滤层(C‑4‑4)、臭氧‑紫外高级氧化消杀区(C‑4‑5),臭氧‑紫外高级氧化消杀区(C‑4‑5)靠近出水口侧,级配石英砂过滤层(C‑4‑
1)靠近进水口侧,水质净化装置(C‑4)的出水口与储水器(C‑5)的进水口通过水管(W2)相连接,水管(W2)的进水端设置有加压水泵(C‑4‑6);级配石英砂过滤层(C‑4‑1)、臭氧‑活性炭过滤层(C‑4‑2)、活性炭过滤层(C‑4‑3)、精细石英砂过滤层(C‑4‑4)和臭氧‑紫外高级氧化消杀区(C‑4‑5)之间均设置有竖向隔板,级配石英砂过滤层(C‑4‑1)和臭氧‑活性炭过滤层(C‑4‑2)之间顶部连通,臭氧‑活性炭过滤层(C‑4‑2)和活性炭过滤层(C‑4‑3)底部连通,活性炭过滤层(C‑4‑3)和精细石英砂过滤层(C‑4‑4)之间顶部连通,精细石英砂过滤层(C‑4‑
4)和臭氧‑紫外高级氧化消杀区(C‑4‑5)底部连通;
1#吸附式取水器(C‑1)与2#吸附式取水器(C‑2)中的高含湿量的近饱和空气通过1#空气传输管线(S4‑1)、2#空气传输管线(S4‑2)、4#风管(S4)连接至取水系统蒸发器(C‑3)内;
湿空气在取水系统蒸发器(C‑3)内的制冷剂蒸发盘管(C‑3‑1)及翅片表面进行冷凝;取水系统蒸发器(C‑3)中形成的冷凝水通过冷凝水管路(W1)与水质净化装置(C‑4)相连接;冷凝水管路(W1)上设置有加压水泵;1#支管(S3‑1)、2#支管(S3‑2)、1#空气传输管线(S4‑1)2#空气传输管线(S4‑2)上分别设置有风量调节阀,多个风量调节阀分别联动控制;
1#吸附热回收器(D‑1)设置在1#吸附式制冷机(A‑1)的外表面,1#吸附热回收器(D‑1)中设置的传热翅片组固接在1#吸附式制冷机(A‑1)的外表面上,1#吸附热回收器(D‑1)底部设置有空气进口,空气进口上设置有13#风管(S9‑1),13#风管(S9‑1)上设置有4#风机(E‑4‑
1),4#风机(E‑4‑1)的进口与大气连通;1#吸附热回收器(D‑1)的顶部设置有空气出口,空气出口与15#风管(S9‑2)相连接;15#风管(S9‑2)与12#风管(S13)连接;2#吸附热回收器(D‑2)设置在2#吸附式制冷机(A‑2)的外表面,2#吸附热回收器(D‑2)中设置的传热翅片组固接在
2#吸附式制冷机(A‑2)的外表面上,2#吸附热回收器(D‑2)底部设置有空气进口,空气进口与14#风管(S10‑1)相连接,14#风管(S10‑1)上设置有5#风机(E‑4‑2),5#风机(E‑4‑2)的进口与大气连通;2#吸附热回收器(D‑2)顶部设置有空气出口,空气出口与16#风管(S10‑2)相连接;16#风管(S10‑2)与12#风管(S13)连接;
空气间壁式换热器(D‑3)内部设置有两路空气通道;其中一路空气通道的进口和出口分别与2#风管(S2)的出口和3#风管(S3)的进口连接;另一路空气通道的进口和出口分别与
7#风管(S7)的出口和8#风管(S8)的进口连接,8#风管(S8)的出口与大气连通;空气间壁式换热器(D‑3)内部的两路空气通道通过间壁换热;每一路空气通道内均设置有多层空气流通的路径;3#风管(S3)的出口与2#风机(E‑2)的进口连接,2#风机(E‑2)的出口分别连接1#支管(S3‑1)的进口和2#支管(S3‑2)的进口;1#支管(S3‑1)的出口连接1#吸附式取水器(C‑
1)的进风口,2#支管(S3‑2)的出口连接2#吸附式取水器(C‑2)的进气通道的进风口,1#吸附式取水器(C‑1)的进风口和2#吸附式取水器(C‑2)的进风口上设置有过滤装置及风量调节阀;1#吸附式取水器(C‑1)的出风口与1#空气传输管线(S4‑1)的进风口连接,2#吸附式取水器(C‑2)的出风口与2#空气传输管线(S4‑2)的进风口连接;1#空气传输管线(S4‑1)的出风口和2#空气传输管线(S4‑2)的出风口分别与4#风管(S4)的进风口连接,4#风管(S4)的出风口与取水系统蒸发器(C‑3)的进气通道的进风口连接;
空气冷却器(D‑4)内部设置有制冷剂盘管,制冷剂盘管的外表面设置有翅片,制冷剂盘管的进口连接10#制冷剂循环管路(L7),制冷剂盘管的出口连接7#制冷剂循环管路(L4),空气冷却器(D‑4)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空气冷却器(D‑4)出风口连接7#风管(S7),空气冷却器(D‑4)进风口连接6#风管(S6)的出风口;空气在空气冷却器(D‑4)内部制冷剂盘管表面及翅片区流通,溶液与空气通过翅片及制冷剂盘管表面换热;
溶液换热器(D‑5)为板式换热器,溶液换热器(D‑5)内设置有吸湿剂的浓溶液流通盘管和吸湿剂的稀溶液流通盘管,吸湿剂的浓溶液流通盘管的进口与1#溶液循环管线(Q1)相连接,吸湿剂的浓溶液流通盘管的出口与2#溶液循环管线(Q2)相连接,吸湿剂的稀溶液流通盘管的进口与3#溶液循环管线(Q3)相连接,吸湿剂的稀溶液流通盘管的出口与4#溶液循环管线(Q4)相连接;
太阳能集热装置(F‑1)的出水口与1#热媒循环管线(R1)连接,太阳能集热装置(F‑1)的回水口与12#热媒循环管线(R12)连接,1#热媒循环管线(R1)通过6#电控阀门组(V6)分别与
2#热媒循环管线(R2)、3#热媒循环管线(R3)和6#热媒循环管线(R6)连接,2#热媒循环管线(R2)的另一端与1#吸附式制冷机(A‑1)的热媒盘管的进水口相连接,3#热媒循环管线(R3)的另一端与2#吸附式制冷机(A‑2)的热媒盘管的进水口相连接,1#吸附式制冷机(A‑1)的热媒盘管的出水口与4#热媒循环管线(R4)连接,2#吸附式制冷机(A‑2)的出水口与5#热媒循环管线(R5)连接;7#热媒循环管线(R7)的进口和8#热媒循环管线(R8)的进口分别与6#热媒循环管线(R6)的出口连接,1#吸附式取水器(C‑1)中热媒盘管的进口与8#热媒循环管线(R8)的出口连接,2#吸附式取水器(C‑2)中热媒盘管的进口与7#热媒循环管线(R7)的出口连接,1#吸附式取水器(C‑1)中热媒盘管的出口与10#热媒循环管线(R10)的进口连接,2#吸附式取水器(C‑2)中热媒盘管的出口与9#热媒循环管线(R9)的进口连接,9#热媒循环管线(R9)的出口和10#热媒循环管线(R10)的出口分别与11#热媒循环管线(R11)的进口连接,
11#热媒循环管线(R11)的出口分别与4#热媒循环管线(R4)、5#热媒循环管线(R5)和12#热媒循环管线(R12)通过5#电控阀门组(V5)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岛区域基于吸附制冷系统驱动的溶液‑空气聚湿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1#吸附式制冷机(A‑1)主体为不锈钢罐式容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岛区域基于吸附制冷系统驱动的溶液‑空气聚湿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剂为活性炭、活性炭纤维、C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岛区域基于吸附制冷系统驱动的溶液‑空气聚湿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2#吸附式制冷机(A‑2)主体为不锈钢罐式容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岛区域基于吸附制冷系统驱动的溶液‑空气聚湿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吸湿剂溶液为氯化锂溶液或氯化钙溶液。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岛区域基于吸附制冷系统驱动的溶液‑空气聚湿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吸附床由炭纤维、硅胶或活性炭材料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岛区域基于吸附制冷系统驱动的溶液‑空气聚湿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1#吸附热回收器(D‑1)、2#吸附热回收器(D‑2)为翅片式换热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岛区域基于吸附制冷系统驱动的溶液‑空气聚湿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F‑1)为热水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岛区域基于吸附制冷系统驱动的溶液‑空气聚湿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组为薄铝片结构。
10.利用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岛区域基于吸附制冷系统驱动的溶液‑空气聚湿取水系统进行聚湿取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吸附式制冷机(A‑1)处于吸附,2#吸附式制冷机(A‑2)处于脱附工况的调整:向制冷剂储液器(A‑5)中灌装制冷剂后,吸附式制冷机系统(A)进行抽真空;调整1#电控阀门组(V1)连通3#制冷剂循环管路(L2)和1#制冷剂循环管路(L1‑1),关闭2#制冷剂循环管路(L1‑
2);同时调整3#电控阀门组(V3)连通14#制冷剂循环管路(L10‑2)和12#制冷剂循环管路(L9),关闭13#制冷剂循环管路(L10‑1);系统中的2#电控阀门组(V2)和4#电控阀门组(V4)处于开启状态;来自于制冷剂储液器(A‑5)的制冷剂液体经过1#制冷剂分配泵(A‑7)和2#制冷剂分配泵(A‑8)分别分配至9#制冷剂循环管路(L6)、10#制冷剂循环管路(L7)和6#制冷剂循环管路(L3)内;
进入9#制冷剂循环管路(L6)的制冷剂液体在流经空气聚湿系统蒸发器(A‑3)内部盘管时与来自7#溶液循环管线(Q7)内的吸湿剂溶液进行间壁换热,空气聚湿系统蒸发器(A‑3)内的制冷剂蒸发吸热,将吸湿剂溶液冷却,冷却后的吸湿剂溶液通过1#溶液循环泵(B‑3)泵至1#溶液喷淋装置(B‑5)进行喷淋,空气聚湿系统蒸发器(A‑3)盘管出口的制冷剂蒸气流入
8#制冷剂循环管路(L5);
进入到10#制冷剂循环管路(L7)内的制冷剂液体进入到空气冷却器(D‑4)的制冷剂盘管内,吸收空气冷却器(D‑4)内空气通道中6#风管(S6)至7#风管(S7)的空气热量后蒸发吸热,对空气进行冷却后制冷剂蒸气流入7#制冷剂循环管路(L4);
7#制冷剂循环管路(L4)和8#制冷剂循环管路(L5)内的制冷剂蒸气汇合后进入5#制冷剂循环管路(L2‑2);
进入到6#制冷剂循环管路(L3)内的制冷剂液体则进入到取水系统蒸发器(C‑3)的制冷剂蒸发盘管(C‑3‑1)内部,与来自4#风管(S4)的空气进行换热,制冷剂液体蒸发吸热,空气在取水系统蒸发器(C‑3)中经历降温冷凝过程,从而产生凝结水;取水系统蒸发器(C‑3)的制冷剂蒸发盘管(C‑3‑1)出口的制冷剂蒸气流入4#制冷剂循环管路(L2‑1);4#制冷剂循环管路(L2‑1)与5#制冷剂循环管路(L2‑2)中的制冷剂蒸气通过2#电控阀门组(V2)流入3#制冷剂循环管路(L2),制冷剂蒸气经1#电控阀门组(V1)进入1#制冷剂循环管路(L1‑1);制冷剂蒸气随之进入到1#吸附式制冷机(A‑1)内部并通过其内部的穿孔管分散至吸附床内部;
在吸附剂的吸附作用下,空气聚湿系统蒸发器(A‑3)、空气冷却器(D‑4)和1#吸附式取水器(C‑1)内的制冷剂蒸气会形成流动状态,从而实现系统的吸附制冷过程,1#吸附式制冷机(A‑1)起到了制冷压缩机的作用;
在1#吸附式制冷机(A‑1)处于吸附工况的同时,室外风通过13#风管(S9‑1)、在4#风机(E‑4‑1)的驱动下进入到1#吸附热回收器(D‑1)内,通过风冷的形式对1#吸附式制冷机(A‑
1)进行冷却,在实现对吸附过程中产生的吸附热回收的同时,降低吸附床温度,从而有利于吸附的进行;吸收吸附热后的增温增焓空气通过15#风管(S9‑2)、12#风管(S13)、1#风管(S1)进入到空气聚湿器(B‑2)中,从而可以提供一部分热空气,促进B‑2内的空气聚湿和吸湿剂溶液的浓缩;
在1#吸附式制冷机(A‑1)进行吸附工况的同时,取水系统蒸发器(C‑3)内的制冷剂在吸热后从液态蒸发为制冷剂蒸气,制冷剂蒸气在1#吸附式制冷机(A‑1)内吸附床的吸附压差驱动下,通过4#制冷剂循环管路(L2‑1)、经2#电控阀门组(V2)、3#制冷剂循环管路(L2)、1#电控阀门组(V1)、1#制冷剂循环管路(L1‑1)进入到1#吸附式制冷机(A‑1)中;
与此同时,空气冷却器(D‑4)内的制冷剂进过吸热蒸发为制冷剂蒸气后,在1#吸附式制冷机(A‑1)内的吸附床吸附压差的驱动下,制冷剂蒸气通过7#制冷剂循环管路(L4)、5#制冷剂循环管路(L2‑2)、3#制冷剂循环管路(L2)、1#制冷剂循环管路(L1‑1)进入到1#吸附式制冷机(A‑1)内;
当1#吸附式制冷机(A‑1)达到吸附饱和时(根据吸附式制冷机的运行数据统计,1#吸附式制冷机(A‑1)的吸附时间在20至40分钟后达到饱和),1#吸附式制冷机(A‑1)按照下述操作切换至脱附工况:关闭1#电控阀门组(V1)中1#制冷剂循环管路(L1‑1)侧的阀门,连通1#热媒循环管线(R1)和2#热媒循环管线(R2),连通4#热媒循环管线(R4)和12#热媒循环管线(R12),关闭1#吸附热回收器(D‑1)的进风通道13#风管(S9‑1)上的阀门,连通13#制冷剂循环管路(L10‑1)和12#制冷剂循环管路(L9);
当1#吸附式制冷机(A‑1)处于吸附工况的同时,2#吸附式制冷机(A‑2)中进行脱附过程:关闭2#吸附热回收器(D‑2)的进风通道14#风管(S10‑1)上的阀门,开启热媒循环泵(F‑
2),连通6#电控阀门组(V6)的1#热媒循环管线(R1)至3#热媒循环管线(R3)通路,连通5#电控阀门组(V5)的5#热媒循环管线(R5)至12#热媒循环管线(R12)通路;通过1#热媒循环管线(R1)至3#热媒循环管线(R3)向2#吸附式制冷机(A‑2)内的热媒盘管通入来自太阳能集热装置(F‑1)中的热水,对2#吸附式制冷机(A‑2)内的吸附床进行升温脱附;连通3#电控阀门组(V3)的14#制冷剂循环管路(L10‑2)至12#制冷剂循环管路(L9)通路;随着温度的升高,2#吸附式制冷机(A‑2)内脱附的制冷剂气体沿着14#制冷剂循环管路(L10‑2)至12#制冷剂循环管路(L9)依次进入空气聚湿系统冷凝器(A‑4)和11#制冷剂循环管路(L8)上的节流装置(A‑
6)进行冷凝和节流后,形成制冷剂液体并进入到制冷剂储液器(A‑5)内;制冷剂储液器(A‑
5)内的液态制冷剂又在2#制冷剂分配泵(A‑8)和1#制冷剂分配泵(A‑7)的驱动下分别进入取水系统蒸发器(C‑3)、空气聚湿系统蒸发器(A‑3)和空气冷却器(D‑4)的蒸发器盘管内;
当2#吸附式制冷机(A‑2)完成脱附后,2#吸附式制冷机(A‑2)通过以下操作切换至吸附工况:关闭14#制冷剂循环管路(L10‑2);连通3#制冷剂循环管路(L2)和#制冷剂循环管路(L1‑2);开启14#风管(S10‑1)上的阀门;同时关闭6#电控阀门组(V6)中的3#热媒循环管线(R3)对应的阀门,关闭5#电控阀门组(V5)的5#热媒循环管线(R5)对应的阀门,2#吸附式制冷机(A‑2)的吸附工况中,吸收吸附热后的增温增焓空气通过16#风管(S10‑2)、12#风管(S13)、1#风管(S1)进入到空气聚湿器(B‑2)中,从而可以提供一部分热空气,促进B‑2内的空气聚湿和吸湿剂溶液的浓缩;在吸附式制冷机系统(A)连续运行的同时,空气聚湿器(B‑
2)底部的吸湿剂溶液,在2#溶液循环泵(B‑4)的驱动下,进入空气聚湿系统冷凝器(A‑4)中与高温制冷剂蒸气进行换热,吸收冷凝热后的吸湿剂溶液的温度升高;通过6#溶液循环管线(Q6)进入2#溶液喷淋装置(B‑6)中进行循环喷淋;与此同时,15#风管(S9‑2)和16#风管(S10‑2)排出的吸收吸附热后的增温增焓空气、以及太阳能加热海水蒸发器(B‑9)中海水蒸发形成的湿空气在1#风机(E‑1)的驱动下,通过1#风管(S1)进入到空气聚湿器(B‑2)的2#湿膜填料层(B‑8),与喷淋的吸湿剂溶液进行热湿交换;在此过程中,空气的温度及含湿量升高,吸湿剂溶液逐渐从稀溶液变成浓溶液;进一步聚集水分并升温的空气经过2#风管(S2)进入到空气间壁式换热器(D‑3)内进行进一步热湿交换;
空气聚湿器(B‑2)底部的吸湿剂浓溶液(温度高)通过1#溶液循环管线(Q1)进入到溶液换热器(D‑5)内,与来自溶液聚湿器(B‑1)底部的吸湿剂稀溶液(温度低)进行板式换热后,通过2#溶液循环管线(Q2)进入到溶液聚湿器(B‑1)底部的吸湿剂溶液储液区;
同时,溶液聚湿器(B‑1)底部的吸湿剂溶液在1#溶液循环泵(B‑3)的驱动下,进入空气聚湿系统蒸发器(A‑3)内,与制冷剂盘管进行间壁换热;制冷剂蒸发过程中吸收部分吸湿剂溶液的热量,使得吸湿剂溶液的温度降低;降温后的吸湿剂溶液通过5#溶液循环管线(Q5)进入到1#溶液喷淋装置(B‑5)中进行循环喷淋;与此同时,室外空气和太阳能加热海水蒸发器(B‑9)中海水蒸发形成的湿空气在3#风机(E‑3)的驱动下,通过5#风管(S5)进入到溶液聚湿器(B‑1)的1#湿膜填料层(B‑7)内,与降温后的吸湿剂溶液进行热湿交换;在此过程中,吸湿剂溶液吸收部分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浓溶液逐渐转化成稀溶液;空气的温度则进一步降低,空气中的水分转移至吸湿剂溶液中;吸湿剂稀溶液则进一步通过3#溶液循环管线(Q3)进入到溶液换热器(D‑5)中,与来自空气聚湿器(B‑2)的高温吸湿剂浓溶液进行换热后,通过4#溶液循环管线(Q4)进入空气聚湿器(B‑2)中;从而形成了吸湿剂溶液的循环及浓溶液与稀溶液的状态转化;
当1#吸附式取水器(C‑1)处于水分吸附阶段时,2#吸附式取水器(C‑2)则处于吸附饱和后的水分解吸阶段;对应的,当2#吸附式取水器(C‑2)处于水分吸附阶段时,1#吸附式取水器(C‑1)则处于吸附饱和后的水分解吸阶段;之前经过水分解吸的1#吸附式取水器(C‑1)水分吸附工况的调整:关闭2#支管(S3‑2)和1#空气传输管线(S4‑1)上的风量调节阀,开启1#支管(S3‑1)上的进风侧风量调节阀,在2#风机(E‑2)的驱动下,来自于空气间壁式换热器(D‑3)中经过预冷的高含湿空气进入到1#吸附式取水器(C‑1)底部的空气扩散通道中,并持续不断的通过设置在吸附床内部的中心气流扩散通道扩散至吸附床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吸附床内被吸附;通过吸附后的空气通过1#吸附式取水器(C‑1)顶部的排风口(C‑6)排出;
与此同时,之前达到吸附饱和的2#吸附式取水器(C‑2)水分解吸工况的调整:关闭风管2#支管(S3‑2)上的风量调节阀;来自太阳能集热装置(F‑1)的热媒依次通过1#热媒循环管线(R1)、6#热媒循环管线(R6)和7#热媒循环管线(R7)、进入2#吸附式取水器(C‑2)外部设置的热媒层内,对2#吸附式取水器(C‑2)进行升温加热;换热后的热媒依次经过9#热媒循环管线(R9)、11#热媒循环管线(R11)、热媒循环泵(F‑2)和12#热媒循环管线(R12)回到太阳能集热装置(F‑1)内;当2#吸附式取水器(C‑2)内的温度上升,水蒸气开始大量解吸后,开启4#风管(S4)和2#空气传输管线(S4‑2)上的风量调节阀;解吸出来的水蒸气通过2#空气传输管线(S4‑2)和4#风管(S4)进入到取水系统蒸发器(C‑3)底部的进气通道内;水蒸气自下而上的通过取水系统蒸发器(C‑3)内设置的制冷剂蒸发盘管(C‑3‑1)及翅片表面,水蒸气在与制冷剂蒸发盘管(C‑3‑1)表面翅片进行换热后,在低温的作用下持续凝结为液态水;冷凝形成的液态水在重力作用下进入到取水系统蒸发器(C‑3)底部的储液区内,通过加压水泵泵入水质净化装置(C‑4)内,进行水质净化;
为增强水分的冷凝效果,经过制冷剂蒸发盘管(C‑3‑1)表面后的未被凝结的水蒸气一部分通过12#风管(S12)排出并进入至1#吸附热回收器(D‑1)和2#吸附热回收器(D‑2)内分别对1#吸附制冷机组(A‑1)和2#吸附制冷机组(A‑2)进行降温,更加有利于吸附过程的产生的吸附热的排放,从而促进吸附制冷系统能效的提升,一部分通过回流11#风管(S11)重新回到取水系统蒸发器(C‑3)底部的进气通道内;
制冷剂液体通过6#制冷剂循环管路(L3)进入制冷剂蒸发盘管(C‑3‑1)内,经过换热蒸发后形成制冷剂蒸气,制冷剂蒸气通过4#制冷剂循环管路(L2‑1)进入正处于吸附阶段的1#吸附式制冷机(A‑1)的吸附床内或进入正处于吸附阶段的2#吸附式制冷机(A‑2)的吸附床内;1#吸附式取水器(C‑1)和2#吸附式取水器(C‑2)在不同工况下的切换,保证了空气取水系统的连续运行;
取水系统蒸发器(C‑3)底部储液区内冷凝水在加压泵加压后,通过冷凝水管路(W1)进入水质净化装置(C‑4)的底部进水口后,依次上下折返流经级配石英砂过滤层(C‑4‑1)、臭氧‑活性炭过滤层(C‑4‑2)、活性炭过滤层(C‑4‑3)、精细石英砂过滤层(C‑4‑4)、臭氧‑紫外高级氧化消杀区(C‑4‑5),完成冷凝水的深度处理;然后通过加压水泵(C‑4‑6)泵入储水器(C‑5)中供用水终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