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ω‑转氨酶突变体,其特征在于,所述ω‑转氨酶突变体由SEQ ID No.2所示氨基酸序列的第56位或第134位进行单突变获得;
其中,第56位的苯丙氨酸突变成缬氨酸、组氨酸或酪氨酸;第134位的苏氨酸突变成甘氨酸。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ω‑转氨酶突变体的编码基因。
3.一种包含权利要求2所述编码基因的重组载体。
4.一种包含权利要求2所述编码基因的基因工程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ω‑转氨酶突变体在生物催化西他列汀中间体前体酮1‑哌啶‑4‑(2,4,5‑三氟苯基)‑1,3‑二丁酮合成西他列汀中间体(R)‑3‑氨基‑1‑哌啶‑4‑(2,4,5‑三氟苯基)‑1‑丁酮中的应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因工程菌在催化西他列汀中间体前体酮1‑哌啶‑4‑(2,4,5‑三氟苯基)‑1,3‑二丁酮合成西他列汀中间体(R)‑3‑氨基‑1‑哌啶‑4‑(2,4,5‑三氟苯基)‑1‑丁酮中的应用。
7.一种生物催化西他列汀中间体前体酮1‑哌啶‑4‑(2,4,5‑三氟苯基)‑1,3‑二丁酮合成西他列汀中间体(R)‑3‑氨基‑1‑哌啶‑4‑(2,4,5‑三氟苯基)‑1‑丁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1‑哌啶‑4‑(2,4,5‑三氟苯基)‑1,3‑二丁酮为底物,权利要求1所述ω‑转氨酶突变体或权利要求4所述基因工程菌为生物催化剂,异丙胺为氨基供体,磷酸吡哆醛为辅酶,在缓冲溶液中进行生物催化合成反应,得到(R)‑3‑氨基‑1‑哌啶‑4‑(2,4,5‑三氟苯基)‑1‑丁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反应体系中,反应温度为40‑45℃,搅拌速度为500‑600rpm,反应时间为40‑50h。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物与氨基供体的摩尔比为1:7‑12;所述底物与生物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1‑3。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反应体系中缓冲液的总体积计,所述底物的终浓度为2‑50g/L,所述氨基供体的终浓度为25‑95g/L,所述辅酶的终浓度为0.3‑0.5g/L,所述生物催化剂的添加量为10‑50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