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附加消能减震系统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S1.初步确定主体结构的构件布置及截面尺寸;
S2.根据额定地震动时程函数对主体结构进行计算,以评价主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S3.根据消能减震的调控路径曲线确定附加阻尼结构中阻尼器的类型、布置等代构件位置等参数以调节主体结构的刚度和阻尼;
S4.输出附加阻尼结构中阻尼器的类型、布置等代构件位置等参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附加消能减震系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之前还包括步骤:S0.根据小于额定地震动时程函数对主体结构进行优化。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附加消能减震系统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之后还包括步骤:Sa.计算附加阻尼结构的阻尼比;
Sb.根据主体结构阻尼比和附加阻尼结构的阻尼比获得建筑结构的总阻尼比ξ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附加消能减震系统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b之后还包括步骤:判断建筑结构的总阻尼比ξ1与预设建筑结构的总有效阻尼比ξ0之间的误差是否小于第一预设误差范围,若是,则输出阻尼器的参数及布置位置,否则,返回步骤S3。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附加消能减震系统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和步骤Sa之间还包括步骤:Sc.调整主体结构与附加阻尼结构之间的规则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附加消能减震系统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确定附加阻尼结构中阻尼器的类型、布置等代构件后复核主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7.如权利要求6或3、6所述的一种附加消能减震系统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核主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具体为:判断确定附加阻尼结构中阻尼器的类型、布置等代构件后的主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与根据额定地震时程函数对主体结构计算获得的抗震性能之间的误差是否小于第二预设误差范围,若是,则进入步骤S4/Sa,否则,返回步骤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