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单导轨绳轮式玻璃升降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玻璃升降器系统、控制器ECU(16);
所述玻璃升降器系统包括上导轨(1)、下导轨(2)、桥片(3)、滑块(4)、上滑轮(5)、下滑轮(6),驱动装置(7)、开槽碟形弹簧A(81)、开槽碟形弹簧B(82)、开槽碟形弹簧C(83)、开槽碟形弹簧D(84)、上支架(9)、下支架(10)、钢丝绳(12)、条形安全气囊A(14)、条形安全气囊B(15);
所述上导轨(1)、下导轨(2)通过桥片(3)相拼接,上导轨(1)与桥片(3)上端相固定,下导轨(2)与桥片(3)下端相固定;
所述滑块(4)与上导轨(1)、下导轨(2)滑动连接,所述滑块(4)能够沿上导轨(1)、下导轨(2)作上下运动,所述滑块(4)与玻璃(13)铆接固定,在滑块(4)上下运动的同时能够带动玻璃(13)也上下运动;
所述上滑轮(5)、下滑轮(6)分别安装在上导轨(1)的上端与下导轨(2)的下端;
所述钢丝绳(12)与滑块(4)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装置(7)与ECU(16)相连,受ECU(16)控制能够拉动钢丝绳(12)沿上滑轮(5)、下滑轮(6)滑动,带动滑块(4)沿上导轨(1)、下导轨(2)上下运动,进而带动玻璃(13)上下运动;
所述上支架(9)的顶端、下支架(10)的顶端分别与上导轨(1)、下导轨(2)固定连接,所述上支架(9)、所述下支架(10)的底端左、右两侧分别开有小孔;
所述上支架(9)的底端左侧通过螺栓依次穿过其小孔、开槽碟形弹簧A(81)的轴向中心孔与车门内板(18)固定连接;上支架(9)的底端右侧通过螺栓依次穿过其小孔、开槽碟形弹簧B(82)的轴向中心孔与车门内板(18)固定连接;上支架(9)的底端左、右两侧分别与开槽碟形弹簧A(81)、开槽碟形弹簧B(82)的顶端相挤压;
所述下支架(10)的底端左侧通过螺栓依次穿过其小孔、开槽碟形弹簧C(83)的轴向中心孔与车门内板(18)固定连接;所述下支架(10)的底端右侧通过螺栓依次穿过其小孔、开槽碟形弹簧D(84)的轴向中心孔与车门内板(18)固定连接;下支架(10)的底端左、右两侧分别与开槽碟形弹簧C(83)、开槽碟形弹簧D(84)的顶端相挤压;
所述条形安全气囊A(14)、条形安全气囊B(15)均与ECU(16)相连,所述条形安全气囊A(14)位于上导轨(1)内,所述条形安全气囊B(15)位于下导轨(2)内;在ECU(16)控制下,条形安全气囊A(14)、条形安全气囊B(15)能够瞬间充气并泄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导轨绳轮式玻璃升降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雷达传感器(17),所述雷达传感器(17)与所述ECU(16)相连,用于获取侧面来车的速度信息以及本车与侧面来车的距离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导轨绳轮式玻璃升降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轨(1)通过铆钉A(111)、铆钉B(112)与桥片(3)上端相固定,下导轨(2)通过铆钉C(113)与桥片(3)下端相固定;所述铆钉A(111)、铆钉B(112)、铆钉C(113)三者呈倒置的等腰三角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单导轨绳轮式玻璃升降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7)安装于车门内板(18)内;所述雷达传感器(17)安装于机动车B柱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导轨绳轮式玻璃升降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安全气囊A(14)位于上导轨(1)的凹槽的下端,所述条形安全气囊B(15)位于整个下导轨(2)的凹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导轨绳轮式玻璃升降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7)由电机实现。
7.一种单导轨绳轮式玻璃升降器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雷达传感器(17)实时测量侧面来车的速度信息与距离信息,并发送至ECU(16),ECU(16)根据测量获得的速度信息与距离信息,判断机动车侧面碰撞是否将发生;
(2)若ECU(16)判定机动车侧面碰撞即将发生,ECU(16)控制驱动装置(7)拉动钢丝绳(12),使滑块(4)小幅度上下运动,玻璃(13)也随之小幅度上下运动,以向驾驶员发出预警信号,提醒驾驶员避让,且随着本车与侧面来车的距离缩短,玻璃(13)上下运动的频率逐渐加快,以提醒驾驶员危险越来越近,需迅速作出反应;
(3)若ECU(16)判定机动车侧面碰撞无法避免,ECU(16)控制驱动装置(7)拉动钢丝绳(12),使滑块(4)上升至最高位置,玻璃(13)也随之上升至最高位置,阻挡侧面碰撞产生的碎片飞溅进入乘员舱;
(4)ECU(16)根据雷达传感器(17)测量获得的侧面来车速度信息,判定侧面碰撞的严重程度,从低到高依次分为“轻微”、“较为严重”、“十分严重”三个等级,在不同等级下,实施不同的碰撞能量吸收策略;
所述步骤(4):在不同等级下,实施不同的碰撞能量吸收策略具体为:
当侧面碰撞的严重程度为“轻微”时,在侧面撞击力的作用下,首先,开槽碟形弹簧A(81)、开槽碟形弹簧B(82)、开槽碟形弹簧C(83)、开槽碟形弹簧D(84)发生轴向形变吸收部分撞击能量;然后,ECU(16)瞬间点爆条形安全气囊B(15),使其充气膨胀,之后通过条形安全气囊B(15)泄气,缓冲侧面撞击力;从而通过形变、泄气吸收撞击能量,最大程度地减轻或避免乘员伤害;
当侧面碰撞的严重程度为“较为严重”时,在侧面撞击力的作用下,首先,开槽碟形弹簧A(81)、开槽碟形弹簧B(82)、开槽碟形弹簧C(83)、开槽碟形弹簧D(84)发生轴向形变吸收部分撞击能量;其次,ECU(16)瞬间点爆条形安全气囊B(15),使其充气膨胀,之后通过条形安全气囊B(15)泄气,缓冲侧面撞击力;再次,铆钉C(113)发生断裂,导致下导轨(2)脱离桥片;
最后,铆钉A(111)、铆钉B(112)发生断裂,导致桥片脱离上导轨(1);从而通过开槽碟形弹簧形变;条形安全气囊B(82)泄气;铆钉断裂;下导轨(2)、桥片(3)、上导轨(1)彼此分离;共同吸收撞击能量,最大程度地减轻或避免乘员伤害;
当侧面碰撞的严重程度为“十分严重”时,在侧面撞击力的作用下,首先,开槽碟形弹簧A(81)、开槽碟形弹簧B(82)、开槽碟形弹簧C(83)、开槽碟形弹簧D(84)发生轴向形变吸收部分撞击能量;其次,ECU(16)瞬间点爆条形安全气囊B(15),使其充气膨胀,之后通过条形安全气囊B(15)泄气,缓冲侧面撞击力;再次,铆钉C(113)发生断裂,导致下导轨脱离桥片(3);
再次,铆钉A(111)、铆钉B(112)发生断裂,导致桥片(3)脱离上导轨;最后,ECU(16)瞬间点爆条形安全气囊A(14),使其充气膨胀,之后通过条形安全气囊A(14)泄气,缓冲侧面撞击力;
从而通过开槽碟形弹簧形变;条形安全气囊B(15)泄气;铆钉断裂;下导轨(2)、桥片(3)、上导轨(1)彼此分离;条形安全气囊A(14)泄气;最终共同吸收撞击能量,最大程度地减轻或避免乘员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