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将废弃纸张塞进一个小小的机器里,就能瞬间变成一张新纸供二次使用。你期盼过这样的场景吗?这是宝鸡大学生张定文18岁时想要实现的梦想。写方案、搞制作、申请专利……他用了4年时间,来让梦想变为现实——今年3月,张定文的发明得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认可,现只待投入生产。
一把“纸扇” 让他有了“发明梦”
4年前的一个夏夜,宝鸡市陈仓区西城高中。在教室里上晚自习的张定文觉得闷热难耐,和同桌随手撕下一页纸做了把扇子扇风。
算题的间隙,同桌随手扔掉了用完的“纸扇”,张定文捡起来盯着出了神,“为什么不能把这个废纸回收下继续利用呢?”他想。
这个问题让当时读高二的张定文第一次有了做一台废纸回造机的想法,只是这个想法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他们都认为这是闹着玩的,好好学习参加高考才是正道。”昨天,这个腼腆的小伙子向记者讲述这一发明背后的故事称,“农村的磨坊能把小麦磨成粉,我就想,或许可以利用这个技术,把废纸磨成粉做成纸浆,然后达到二次回收利用的效果。”张定文说,这个想法最终因为高考变成了一个“梦想”,但他从未放弃过。
上大学之后,张定文正式搞起了发明,一心想将废纸回造机制作成功,不过那个时候的他只有一个模糊的想法,没有方案,没有技术,也没有团队,唯一有的就是“不想放弃”的信念。
从在网上找资料开始,他一边自学一边琢磨,之后遇到了同学刘畅。两个志同道合的男孩一拍即合,刘畅负责画图,张定文负责写策划,思路、目标越来越清晰。
张定文说,专心搞发明的这段时间,他们一上完课就去实训大楼开始工作,很多同学8点左右就会离开,有一次因为要写一个程序,他们两人一不留神忙到了晚上11点半,整个大楼都关闭了,被锁在楼里的两个人只能从窗户留的一道缝里钻出来。
“幸好我们两个瘦,胖的话就卡在那里了。”提及那段日子,张定文打趣,他们俩都对这件事痴迷到了“魔怔”的地步,有一天凌晨3点,室友们都睡着了,他突然冒出了一个灵感,立马一骨碌爬起来给住在其他宿舍的刘畅打了电话。为了不影响大家,那一晚两个人就蹲在阳台上,就“废纸回造机”的方案低声讨论起来。
“吃旧吐新” 发明获得国家专利
“因为我睡觉经常就到凌晨三四点了,室友们常说我是工作狂魔。”张定文说,不能否认,坚持是一个很枯燥的过程,他也曾怀疑自己的选择,备受煎熬。
“我学的电工专业,很多人跟我说,我做这个没用,还不如好好找个工作。 ”他说,每次听到这种话,他的内心都会经历一番挣扎。 为给自己打气,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他常常会自言自语,鼓励自己不能放弃。 “其实我也想轻松下,但是一想自己还有一个梦想没有完成,就忍不住继续写方案,推翻,再写。 ”
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废纸回造机”的构想终于初具雏形。今年3月份,他们以此申请到了国家专利。
从张定文用纸板制作的模型来看,他发明的这个“智能废纸回造机”只有一台家用饮水机的大小。 张定文介绍,将废纸放进这台机器里,达到3张便会自动检索开始工作,再次生产出两张崭新的、可二次使用的纸张。 投入生产后,一台机器一分钟大概能处理几十张废纸,随着技术革新,处理效率以后还会越来越高。
目前,张定文已经在根据专利制作模型。每天去找材料和设备需要的部件,自学焊接等等。这一次,张定文的家人终于明白,孩子并不是闹着玩的,这是他的梦想。父亲张军民特地给了儿子6000元钱,支持儿子制作回造机的模型。
“模型的主体是纸箱,加上电机、电路板、程序等就成型了。”张定文估算,真正做成成品,一台回造机的成本大概在2000到6000元间。机器投入生产以后,他很想骄傲地给这种回造机打上“中国制造”4个字。“有数据显示,我国年均用纸量达5000多万吨,其中废纸量达到600余万吨。一想到这个发明还能为环保做贡献,我就很开心。”他说,在发明制作过程中的忘我投入,有了收获后的开心满足,大概就是为梦奋斗带给他的乐趣,接下来,他还将牢记初心,撸起袖子加油干